“有进有出”激发干劲 老字号向“新”而行
2023-11-23     □记者 王文博 孙清清 刘振坤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去年我国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近日商务部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关注,见证老字号在传承创新摸索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相关管理机制也在进一步完善,日前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激活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动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向“新”而行是老字号的出路,但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依然是老字号面临的问题。随着相关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的完善,以及老字号企业在创新转型上的探索,万亿级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并在促进消费、产业升级、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2006年以来,商务部部署开展了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分两批认定了1128家中华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2022年,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老字号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营造消费新场景。2023年初,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调整了老字号的评定标准,建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旨在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一些老字号加快了求新求变的步伐。以中华老字号集聚的北京为例,这几年涌现出许多新风貌。

冬天的前门大街,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老字号林立。午饭时间,东来顺大厅内开始排队等号,吴裕泰茶庄的抹茶味冰激凌依然热卖,全聚德文化体验店“中轴食礼”则是年轻人的打卡点……这些中华老字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游客和市民。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老字号开始“触网”转型。以餐饮类为例,中华老字号餐厅在线上化发展过程中打造品质IP,挖掘经典口味优势,受到消费者认可。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美团平台上中华老字号交易额同比增长52%、订单量增长48%,成为假日餐饮消费亮点。

另外,年轻化也是老字号创新的重要方向。比如凤凰自行车与潮流网购社区得物App合作,针对平台上年轻人喜爱骑行运动的新潮流,推出近60款匹配不同骑行场景的装备,带动销量同比增长近9倍,新增用户中“95后”占比达65%。还有内联升布鞋的潮牌联名、跨界咖啡、文创衍生等,不断“圈粉”年轻消费者。

老字号的探索也获得了市场认可。2022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近七成企业实现盈利,税收贡献达2700亿元,吸纳就业87.2万人。2023年前三季度,中华老字号企业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强劲。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退出市场。近期,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内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对记者表示,“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更加符合品牌和企业的发展规律,强化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支持深耕品牌发展的中华老字号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在落实“退”的基础上,商务部还表示,将抓紧部署开展新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并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出实招、出硬招,把“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这也激发了更多老字号的干劲,一些老品牌正在以自身的传承创新,争取进入“中华老字号”队伍。例如,河南老字号糕点店百年白记就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我们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进行新品研发和包装设计,少油减糖的糕点更符合健康消费诉求,独立的小包装更适合游客‘逛吃打卡’。”百年白记副总经理王蕾说,自2015年以来,百年白记经历了三次品牌形象迭代,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目前正在申报中华老字号称号。

企业的积极性为中华老字号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此前表示,可以预见,将来还会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品牌成为中华老字号,真正实现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关利欣也看好老字号的前景。她认为,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和全球第二商品消费市场,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国品牌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经济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品牌建设过程中将有效带动企业创新发展,增加消费市场有效供给,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