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C919似飞龙冲天,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如蛟龙入海……如今的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而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科创“核爆点”。
聚焦新型工业化
近来,一名被命名为“宝罗”的机器人,在宝钢股份热轧车间“上岗”。未来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分阶段引入上万台不同功能的“宝罗”机器人。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从宝武的工业机器人“上岗”,到傅利叶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面世亮相,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已达260台/万人。
“我们已经累积了人形机器人领域不少核心技术的专利。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变成新一代的终端。”傅利叶智能董事长顾捷说。
“智造”,正成为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张“硬核名片”。截至10月底,146家车企、161个品牌在上海累计推出新能源汽车127万辆,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工业上楼”“工赋链主”……大到飞机、船舶、汽车,小到身边触手可及的一件衣服,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为制造业做“加法”。
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致景科技公司,记者看到,“飞梭智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系统大屏关联着全国9000余家纺织企业、70多万台纺织设备的运行信息,其中一套专门为染厂推出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令人眼前一亮。
“过去,配方主要依靠师傅个人经验、凭记忆翻看配方本,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错。如今,科技赋能配方管理,操作更简单、品质更稳定,打样时间明显缩短,从过去3至5天到最快只需24小时。”致景科技品牌部负责人邹媛娇说。
被形象地称为“新石油”的数据,则将为制造业带来“乘数效应”,增强发展新动能。2021年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经实现挂牌数据产品达1700多个,单月数据交易额超1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10亿元。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日前,由上海药企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自研自产的创新生物药获得国际认可,首次成功“出海”美国。
短短10天后,又一款来自上海的国产创新药——和黄医药研发的小分子抗癌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并在48小时内迅速开出首张处方。
“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肠癌是严峻的医学问题,却缺少有效的新药,美国此前已多年未批相关新药。”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说。
两款里程碑式创新药均来自上海并非偶然。近年来,上海已诞生一类创新药20余款,生物医药科创板上市企业约30家,不少生物医药相关的“首款”“首创”“首次”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成果密集发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厚积薄发的结果。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该集群涵盖了从“0”到“100”的全链条要素,不仅汇聚了我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助力新药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和服务初创企业的药物公共研发平台,还涵盖创业孵化、临床研究、生产制造、市场应用、政策支持等产业保障。
老牌产业集群冲击万亿级别的同时,新兴产业集群也开始崭露头角。今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千亿级产业。
疏通双向链接“快车道”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有了“新身份”。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赵东元受聘为首任院长。
赵东元团队,在肉眼看不到的纳米世界,对“介孔材料”的原创突破,不仅在创新策源上发现了一座“金山”,也让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到了“生产线”,并结出了硕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跨前布局大科学装置,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主动发起“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2021年,上海同时捧回国家科技奖三大奖一等奖,实现20年来首次“金花齐放”……近年来,上海不遗余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打地基,为未来产业“蓄能”。
从关键核心技术源头研发,到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的突破”,并在美国、日本以及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联影医疗“破局”“成势”“出海”的大跨步,是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逆袭’路,是从负起点开始的。”上海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用户一度对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不信任心理。产、学、研、医无缝衔接,政策面为国产设备提供“用”的空间,“未来我们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决心更大、底气更足。”
2023年,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明确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这让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寻找“核爆点”的信心更加坚定,也为未来产业发展、加入全球创新版图,增加战略力量。
“很多‘试错’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成果。特区之‘特’,就是让科研团队可以‘深打一口井’,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基础研究,让科学家敢试、敢闯。”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未来上海将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