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活”起来 民族村落富起来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发展观察
2023-12-12     □记者 梁冬 唐铁富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冰封的嫩江上。在这条母亲河边,勤劳的达斡尔族人忙碌着:振兴产业、传承文化、美丽乡村……作为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区位优势协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魅力绽放。

11月初,黑龙江省秋收全面告捷,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郝氏家庭农场的3万亩大豆喜获丰收。

“今年我们优选了黑农531、合农85等高产品种,建设试验田和试验品种,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实现了减肥、减药、节水,有利于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今年平均亩产达到了450斤。”郝氏家庭农场负责人郝成财说。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传统的大豆种植区,今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47.84万亩,通过推进大垄适度规模经营“百村示范”工程,大力扶持示范村4个,带动全区发展大垄种植面积10万余亩。

“经过多年的培育,梅里斯持续打造农业现代化强区,做好‘链’文章,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伸方向,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以龙头企业带动,通过科技创新、升级传统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向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梅里斯区委书记郝宪庆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丰富优质的大豆原料吸引了齐齐哈尔山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九三农垦哈拉海鑫鑫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梅斯勒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落地梅里斯区,目前区域企业间已形成良性循环。

梅里斯区副区长刁申告诉记者,依托大豆、大米、小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品质优势,梅里斯区打造了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开展上下游配套招商,目前休闲豆制品生产基地和锅巴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预计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在长期的农耕、渔猎、放牧过程中,达斡尔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达斡尔族乌钦”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为更好地传播达斡尔民族文化,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从提高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入手,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村,发展根植于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使传统的达斡尔族文化“活”起来,民族村落“富”起来。

四弦琴造型的村口大门、广场上英雄莫日根的雕像、街道上鱼叉状的路灯、院落里别具一格的民居……一进村,浓郁达斡尔族风情扑面而来。

哈拉新村是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70%为达斡尔族。由于受灾严重、地少人多、达斡尔族语言沟通障碍、收入渠道单一等原因,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2013年哈拉新村被确定为贫困村。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后,哈拉新村迎来了转机。“依托哈拉新村的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我们将其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相继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库木勒’节,有效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郝宪庆说。

“听说这地方不错,就和朋友一起来体验一下。”在哈拉新村卓越旅程营地咖啡的帐篷里,齐齐哈尔市民刘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拍照、发短视频。

“露营+特色民族文化”让哈拉新村成为了梅里斯区新的打卡地。三五成群的游客在一处处露营帐篷里赏美景、吃烤肉、品咖啡,享受惬意时光。

“我们几乎每天都满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位置。”卓越旅程营地咖啡负责人高檬说。

传统村落“活”起来了,根植于地域的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发展。额尔门沁村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建立辣菜厂,发展辣菜沫、柳蒿芽、辣椒酱等民族副食产业,原材料均出自当地,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带动了农民增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