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扩容增效 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2023-12-21     □关利欣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段分布着众多旅游胜地,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及7处5A级大景区。入冬以来,“冬游”丝路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图为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雪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居民消费逐步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不断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需要顺应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趋势,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市场,助力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消费创新步伐加快

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市场供需两热,文化消费呈现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互动式等创新发展态势。

数字文化消费迅速崛起。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线上文化消费快速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平台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形态。文化传播渠道与载体的拓展与更新,使数字文化消费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和网络支付等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同比增长8.3%,用户使用率高达94.8%。在线新闻、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线上展览、知识付费等数字文化消费内容逐步拓展,使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释放。5G、人工智能、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为消费者带来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作品、参与虚拟现实演出等身临其境的体验。

文商旅融合消费场景不断创新。体验式消费需求的增加对商业、文化、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文兴旅、以旅促商、文商旅融合的体验式消费场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在商业场景和服务创新上,南京夫子庙、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国家级示范步行街,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街区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艺活动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场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以“汉服体验”为代表的体验式文化消费,受到年轻人青睐。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期间,“汉服体验”的搜索量比去年增长280%。在文化产业业态模式创新上,各地依托艺术街区、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娱乐场所等文化旅游集聚地,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国19条示范步行街和243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成为文商旅消费的重要载体。密室、夜游、实验戏剧、网红展、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的兴起,给消费者带来沉浸式演艺的体验和享受。

国潮文化和品牌成为消费时尚。近年来,国潮文化节目频频出圈,国潮品牌爆款不断涌现,涉及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家具、服装、美食、日用文创等消费者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消费时尚。在文化内容消费上,电影《长安三万里》、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敦煌飞天》、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国风音乐与二次元跨界表演等,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给消费者带来科技与古典相碰撞的文化体验。在文化产品消费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国潮品牌悄然兴起。博物馆文创、文化IP周边产品、汉服、老字号等国货品牌的热销,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国潮产品的认可,也彰显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文化自信。

个性化共创式文化消费旺盛。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年轻人创新意识增强的趋势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被数据和算法深入挖掘,互动、共创、分享等独特体验使得线上文化消费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随着90后、00后等年轻消费者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数据,文化内容生产中的个性化推动成为常态。网络视听节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用户数据分析,为不同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内容推荐。视频网站通过引入弹幕,改变了传统文化消费的单向传播,使得消费者在观看过程中享受到即时互动的乐趣。短视频等互联网内容平台,释放了广大消费者的创作潜力,增加了人们自我表达的新路径。互动短视频、互动影视剧、互动小说等剧情创作参与的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参与内容生产的沉浸式体验。

新时代文化消费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文化消费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消费的普及带动文化产业从线下发展转移至线上,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文化新业态兴起。消费升级需求和庞大国内市场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仅能够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规模,还能够引导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方式,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融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从图书、影视作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潮品牌、传统文化体验,再到数字时代的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消费始终是居民消费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供给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能够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化消费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消费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传达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感,让人们享受到艺术的创造力和美,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自身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文化。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创新文化消费方式、引领文化消费风尚,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示我国文化实力,也能够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通过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来影响和塑造国际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消费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产品和服务具备天然的精神特质,文化消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发展,也能够引领文化市场的改革创新,滋养大众的精神和心灵,全面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素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促进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从消费供给、消费场景、消费条件、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发力,以创新举措促进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

支持新型文化消费创新。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类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强化数据赋能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利用科技创新打造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释放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潜力,推动新型文化消费发展。

增加文化消费有效供给。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根据文化消费人群特征精准打造文化产业供应链,提供个性化、体验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居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丰富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领域高品质文化供给,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特色,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打造多元文化消费场景。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点、商业街区等资源,完善多元化、体验式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沉浸式、互动式线上文化消费场景。推动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融合发展,增强文化消费线下场景的数字化体验,巩固和扩大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和展示空间。

改善城乡文化消费条件。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完善下沉市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适合其生产生活特点和需求的文化服务,缓解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文化消费供需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丰富下沉市场文化业态,发展地方乡村特色文化消费,进一步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协调发展。扩大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高效普惠的文化消费体系。

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构建适合文化消费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倡文明消费、健康消费,使消费者从文化消费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文化熏陶。完善文化消费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