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
围绕“武汉造”主打“光谷牌” 培育“数字工匠”
2024-03-19     □董明 周思思 张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资料照片)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简称“武软”)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烽火通信等175家政校行企及科研院所成立“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简称“联合体”),入选了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光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着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尤其是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更是抓住了主动求变的‘牛鼻子’。” 武软党委书记马蜂说。

近年来,为适配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武软紧紧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园区企业,围绕“武汉造”,主打“光谷牌”,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数字工匠”。

对接光谷产业数字化转型

蕴蓄职教发展新动能

立足产业办专业,武软逐步形成了适应“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生命健康、商贸物流等产业板块的专业布局,同时,武软主动对接光谷产业数字化转型,增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专业,深入挖掘数控技术、会计等传统专业对应产业的新业态、新场景、新内涵。

武软教务处处长李萍介绍,武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共增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30个新专业,并对12个传统专业全面开展专业数字化改造与升级。

在这些“数字”专业里,有华为生态圈、阿里生态圈,有鲲鹏产业学院、新华三数字工匠产业学院,有华为唯众大数据学院、华为1+X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有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网络安全保障工程……都是公司、项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每个专业都至少与一个业内骨干企业合作,采用“1个龙头企业+1所院校+1个产教融合型企业+n个产业联盟企业”的建设模式构建人才培养链。每个“数字”专业还会聘请数十名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授课。

产教融合 激活校企合作新引擎

联合体集纳了175家政校行企及科研院所,也包括武软的7个职教集团、6个产业学院、5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这些平台,武软承担着300多项横向课题,获得专利301项,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近亿元。

依托“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武软获批“复杂零部件智能检测与识别”省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高档数控系统和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积极参建者。

武软副校长王中林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面向产业、连接行业、服务企业的独特优势,利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专业群优势资源,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加速开发优质共享资源,努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奋力开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局面。

数智赋能 培育创新型“数字工匠”

一边是光谷产业集群的数字化不断突破、提速、增效,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边是武软不断适配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了大批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应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数字工匠”。

“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赛’,不断接触到行业内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加上老师们的教育指导,我看到数字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武软机电一体化2019届学生陈宁毕业时就已经获得湖北省人社厅授予的“PLC应用”高级技术职称,入职后迅速成长为骨干员工。

“中国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已经步入快车道。”武软校长蒋兴鹏说,“我们将继续紧跟数字产业发展趋势,坚定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方向,着力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夯实教育教学数字化底座,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建好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助力光谷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