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为两翼,为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案。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从政策保障、产业对接、区域分工等角度进行探索,成绩斐然。当前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内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继续发挥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作用。
以产业协同发展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手段,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区域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空间载体,也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特征的现实维度。换言之,在区域维度深入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内涵,要求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依托,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推动区域产业智能化升级,以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化建设,以健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地区产业韧性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化发展。实际上,三个实现手段相互融合、彼此联动。区域协同创新是基础,产业绿色发展是方式,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搭建是要求。通过上述手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在区域维度实现链条完整、技术先进、内部安全的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从现实情况看,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精尖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有能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北京输入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仍然偏低,创新成果在津冀两地实现产业化落地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程度较低,协同创新市场化推进程度较低。因此,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京津冀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构建创新园区链,提高地区协同创新能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京津冀创新成果相对集中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为契机,提高产业链和创新链匹配程度。
以产业协同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区域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从单一地区视角影响经济总量规模,而且从地区间关系视角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相关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既会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周边地区要素流入,也会通过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群是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从形成过程看,城市群多经历从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到多城市系统功能整合,多中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层级体系。从逻辑体系看,城市群良性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协调的功能分工与产业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创新主体,其他城市更多承担创新成果落地和物质产品生产功能。考虑到城市发展基础,要求中心城市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同时,实现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创新成果溢出;其他城市也需要有计划的梯度转移,实现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和整体提质。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市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日益明确,正在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城市发展转变。但是,现阶段京津冀内部发展仍不平衡,城市体系存在断层,产业梯度落差大,内部联动能力弱,边缘城市竞合关系劣势地位仍需改善,导致产业衔接不畅、产业园区多而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发展。
因此,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重点要形成“双城引领,两翼齐飞,三圈联动”的空间布局,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紧扣北京“四个中心”定位,提高对冀中北的辐射能力。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弥补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短板,推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发展,实现两翼齐飞。二是强化天津都市圈战略地位。鼓励京津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消费联动等领域大力合作,强化双城引领。推动天津与唐山、沧州、廊坊共同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商贸物流、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三是着力培养石家庄都市圈。提升石家庄在全省的首位度,聚焦实体经济,对接京津优势资源要素,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多城市圈耦合,强化对冀中南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而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微观层面,经营主体的数字化策略有助于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增强其研发或协同研发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提高组织生产运行效率。宏观层面,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数据应用驱动知识扩散和业态创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创造新的价值增量;能够赋能实体经济,增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通互促,实现价值链的提质升级;能够推动科学范式迁移,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数字经济能够从多维度以创新驱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不仅是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数字产业集群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数字产业为主导,由从事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据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等相关业务的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数字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特征:一是更强调数据、技术、算法等无形要素的集中,依赖虚拟空间中要素集聚和价值释放;二是更依赖算力、可信数据空间等新型基础设施;三是更强调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提供全方位的产业赋能解决方案或形成全新的产业赛道;四是拥有大批原创性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呈乘数扩大态势,具有引领变革的强大力量。
京津冀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地。具体而言,京津冀数字技术优势明显,海量数据信息汇聚,算力一体协同,数字化转型基础良好,具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的机遇和优势,可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硬件要求,能够提供新质生产力落地的应用场景。但是,京津冀建设数字产业集群也面临创新合力尚未形成、数据要素分散等问题。因此,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了新形势下思考发展方向的重要课题。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北京定位基础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天津着重创新应用,河北侧重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形成互补发展态势。二是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网络、算力、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等设施的空间布局,联合提供高速泛在连接能力,重点以数据中心集群和E级算力中心建设为主优化区域算力布局。三是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依托数据要素特征,瞄准京津冀优势产业,重点推动智能制造、交通物流、医药健康、自动驾驶等领域,形成应用场景牵引的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