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据了解,相关试点开展的3年间,通过赋权试点方式转化成果44项,涉及172件知识产权、38家公司,覆盖芯片、生物医药、防腐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这一模式用知识产权处置代替了股权处置,提高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和效率,并且充分保障学校国有资产利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表示。
科创成果转移到企业并非“终点”,企业自身科研力量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发展。企业与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也成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之一。
量子科技企业国仪量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与高校共同培育,公司获得了大量优质的科研力量,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2022年9月,公司获批建设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由公司提供联合培养资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公司提出的博士后研发课题提供咨询、评估、论证、优化或提出新建议,公司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动站联合招收11名博士。”
“第一批次进站的博士后杨博士,已经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站的博士们逐步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将持续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