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海内外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新”意如何?如何更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记者走进科研院所、产业一线,感受各地向“新”求“质”带来的新气象,也在实地调研中,对中国经济如何激发向“新”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向“新”而行,态势如何?
通过手柄操控,可以实现自然步态行走;输入指令,能够对物品精准抓取拿放……在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个颠覆性产品。从成立创新中心到规划产业配套,亦庄聚焦这个赛道加码发力。
“看准了就争分夺秒。”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马宁说,园区围绕产业链匹配了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个平台等,以期多配套、快成长。
亦庄的追“新”谋“智”,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写照。开年以来,各地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的势头旺、干劲足:
近日,上海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设立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山东烟台集中签约60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重庆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布局“起航”……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最新发布的多组数据,印证了新引擎的壮大和市场创新求变的热情。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加速演进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要用创新增强经济韧性、掌握战略主动。“对我们而言,新质生产力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发展的共识。”采访中,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文海生的一句话,道出业界心声。
开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接连推出,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等进行了部署。2024年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从多部门发文合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到推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个个举措旨在培育新动能、增强向“新”力。
聚焦硬科技、把准新需求、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主动作为,持续拓新——
围绕激光产业这个细分领域,武汉光谷正加快从光芯片到国产智能装备的全链条升级。“光通信是我们的‘长板’,要用好显著竞争优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说。
在烟台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内,芳纶涂覆隔膜车间正满负荷运转。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能够明显提高电池安全性能的芳纶隔膜迎来风口,企业正加速建设一体化生产能力,抢占市场。
随着中国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美西方一些政客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产能小一些,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