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身高约173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双手环抱着大会徽章,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将其准确地放入启动台上——这是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的精彩一幕。这个名为“天工1.2max”的机器人系首次亮相,它与现场数百位与会嘉宾和观众一同见证大会开幕。
8月21日至25日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数量创历届之最。《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场获悉,多方正瞄准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面向汽车制造、医疗、家政等领域,加快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稳定通过沙地、碎石、楼梯、斜坡等常见环境;模仿人类的跳舞、鞠躬等动作;接到语音指令后,可以完成一整套抓取和放下的动作……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负责人车正平告诉记者,最新一代“天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大脑”等方面得到了升级,提升了机器人意图识别、任务分发以及多模态的场景理解能力。“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指令,可以拆解相关任务并帮助人类完成工作。”
这是人形机器人持续创新升级的缩影。展区内,从“双臂”“手指”灵活协同操作,到“双脚”在复杂地形行走,再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大脑”,多个企业和地方机器人创新中心纷纷亮出“绝活”。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并不在“人形”,更多地体现为芯片、传感器、软件、人工智能、通信、机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综合应用的集合。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其中包括,基于神经网络、图语法、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腿足、手臂、躯干等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
创新活力有望带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少企业也加快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