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清溪气自华
2024-09-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接第一版)

如今的玉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愈发动人——在绿汁江畔,滇铜老矿区“易门铜矿”成为凝固历史的工业遗产地;在新平县“花腰田间”,人们体验着割稻子、抓泥鳅等古老农耕文化;在哀牢山和元江干热河谷,智慧化系统让生态保护更精细……

近年来,勤劳的玉溪人精耕细作,闯出一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易门县野生菌一上市,就吸引来老饕尝鲜;口感细腻的褚橙、香飘中外的华宁柑橘、汁多酸甜的澄江蓝莓……玉溪的“土字号”“乡字号”,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山、林、田、村、城和谐相融,映照出玉溪人的山水情怀。

家风耀古今  “和合”传万里

玉溪人看重“家”与“和”。

古建静谧、书香馥郁。走进有1200多年历史的通海古城,大量传统民居保存完好。脚下青石路,抬头木屋檐,家家有盆景,户户挂楹联。

在通海文庙厚重的大照壁上,“礼乐名邦”四个大字如斗。题写之人是清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

据载,朱阳上任三月,衙门冷冷清清。为一探究竟,他乔装私访,发现有八位手持旱烟袋的老人,为两个老乡排解纠纷。后两人言归于好。朱阳又私访几处,所见都是讲文学、习礼义的文明气象。他将此上报朝廷,乾隆看奏后连声赞叹:“真乃礼乐之邦也!”

历史佳话传颂至今,礼让和谐之风早已融入玉溪人的血液中。

者湾村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77岁者湾村村民李廷发家的照壁上,有一个大大的“和”字。“‘忠厚和睦’是我的家风,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做厚道的人。”李廷发说。

在者湾,村小学每个班每周都有书法课;一些农民早晨扛锄下地干活,晚上提笔泼墨挥毫。不少村民的字画、书签、纸扇在各种展览上被买走。“文化立村,文化育人,者湾人耕读并重,自带书香和墨香。”者湾村党总支副书记刘艳说。

“和”也是玉溪各族群众和睦共生、和美生活的写照。

在玉溪,千百年来,汉族与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花街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哈尼族的十月年……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狂欢的海洋,更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聚会。

白白细细的米线是玉溪人最爱的美食。今年春节,“玉溪米线节”火爆出圈,在这个长达81天的节日里,当地人和游客吃掉了近20吨米线。

“米线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即便身在异乡,玉溪人也会赶回来。”玉溪市红塔区博物馆馆长白光祥说,“一起过节、一起吃饭、一起做活、一起闯关,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休戚与共、和和美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曾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牢记嘱托,玉溪着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扶持民族地区土特产,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共美之路。

从历史中走来,在团结中发展;赓续文脉,书写华章。玉溪,正在建设绿色、和谐、宜居城市的新征程上绽放华彩。

(新华社昆明9月29日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