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篇大文章
信托业年会定调行业方向
2024-12-04     □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4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于近日在天津召开。记者获悉,此次年会以“聚焦五篇大文章,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参会各方一致认为,自去年以来,信托业发展积极向好,未来要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转型发展积极向好

会议指出,2023年以来信托业发展积极向好。一是回归本源之路越走越稳。一年来,全行业资产服务信托规模接近11万亿元,占比达到40%,无论是成立笔数还是新增规模均已超过资产管理信托。信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以外,家庭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资管产品服务信托等也成为了信托公司发力的重点。资产管理信托投向基建等传统领域规模持续压降,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规模持续提升。公益慈善信托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信托行业打破刚兑的预期基本形成。投资者对信托产品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开始逐步接受信托产品存在不能刚兑的可能性这一现实。

三是受托人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在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的指引下,信托业不断突破创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运用灵活的机制和跨市场配置资产的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投资文化。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上半年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截至2024年2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7万亿元,较2023年4季度末增加3.0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4.52%。

在信托资产规模取得增长的同时,行业立足受托人定位,探索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梁光勇表示,信托业转型发展,要回归本源,要站稳受托人地位不偏离,要在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转变业务驱动和发展模式,从服务对象、服务起点、服务职责、收入来源等方面厘清自身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客户结构,努力探索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发展模式,尽力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发挥好行业制度优势

会议强调,信托业要坚定信心,把握行业发展的五个本质属性。一是发挥好财产独立的制度性优势,信托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制度特点出新招、出实招,拓展多样性、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发挥好信托的功能性特点,信托作为一种独特的法律关系,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应当发挥出不同于其他金融服务的功能性优势;三是认识并运用好信托的社会性特征,信托作为市场化制度的安排,应在调节各类民事、商事关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四是立足时代性,信托应紧扣时代的主旋律,主动对接和服务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五是始终坚持人民性,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开发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实际需求的信托产品和服务。

事实上,信托可以为财产安全管理提供制度性保障,具有稳定的事务处理机制和灵活的受益权设计。无论是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还是公益慈善信托,都为信托公司在家族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梁光勇认为,未来,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信托制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功能优势将愈加明显。信托公司要充分利用信托制度的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奋发有为,以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形象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期待和信任。

围绕“五篇大文章”做好三项任务

会议要求,信托业要坚决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坚持”要求,围绕“五篇大文章”开展持续地开拓创新,做好以下三项根本任务:一是坚持信托业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找准信托在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有力有效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开展养老金融服务,践行信托的普惠功能。二是夯实信托业长效健康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三是着力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加强合规建设,做到“两个严禁、一个防止”,切实加强自身治理。

在业内专家看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信托行业未来如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信托业在助力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发力点,对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信托业回归本源背景下,业务转型意味着业务逻辑的变化,风控逻辑也将随之变化。信托公司要看到当下的机遇与挑战,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和贪图短期暴利。

对此上述业内专家认为,从整个行业层面来讲,一方面需要举股东、信托业保障基金及信托公司等各方之力,积极化解风险,有效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需要逐步把重点转向谋求自身发展上来。发展是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建立造血机制,才能在动态中逐步化解存量风险,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