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织就生态农场梦
2025-02-05     □记者 李昱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孙婉莹展示刚从地里拔出的老品种胡萝卜。记者 李昱佑 摄

新春伊始,巴蜀大地暖阳轻洒,汩汩生态农场创始人孙婉莹和丈夫梁植一早便在田间地头忙碌。小镰刀一起一落,五颜六色的胡萝卜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中午,它们被打包成同城快递发出,晚上就能端上顾客的餐桌。

可生食的南瓜、甜杆儿大白菜……在地里弯腰掰下一块就可直接品尝。这里的生态种植方式让蔬菜更安全健康、甜美可口,顾客们纷纷点赞,产品供不应求。

“去年起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把我们对智慧型生态农场的实践总结成标准化体系,今年我们将在彭州投入使用新场地进行实验。” 孙婉莹告诉记者,除夕前,夫妻二人完成了对新农场用地的规划,今年将在前期摸索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生态农业生产规范,争取把这套经验复制给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中小型种植户。

回首9年前,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孙婉莹来说,来乡村创业纯属机缘巧合。“在一次青年培养项目中我偶然间接触到了乡村,让我觉得乡村大有可为。”孙婉莹说,2016年,她便从外企辞职来到成都郫县(现郫都区)宝华村,和本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梁植一同投身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实践。

谈及创业初期的艰难,孙婉莹笑称他们种出的是不弯头的水稻、弯了好几圈的黄瓜和不包心的白菜。面对周遭的质疑,没学过农的夫妻二人自学起生态学、环境学、植物病理学等专业知识,四处找人讨教经验,一点一点织起他们的生态农场梦。

9年时光,从最初的2.88亩,到5亩、15亩,直到扩大到如今的75亩,农场试种了超过2700个品种的粮食和蔬菜。

然而,想要做好生态农场、不用农药化肥,就意味着必须在维护土壤生态方面投入大量成本。这样一来,资金便成了棘手的难题。“像这块地就是我们种植绿肥的休耕地。每年我们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保证土壤活力,这些成本其实非常高。”孙婉莹指着面前的土地说,75亩的地已经投入成本约400万元。

她坦言,2023年农场经营最困难时第一次有了贷款的想法,但是和许多中小规模种植户一样,由于没有很好的银行流水、缺乏抵押担保,贷款难度非常大。“幸运的是,在绿芽基金会的推荐下,我们获得了度小满的‘小满助力计划’公益助农免息贷款,拿到了20万元的授信。”

这笔资金解了农场发展的燃眉之急。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搭建起自动化设备:手机上的智能家居系统应用,被做成了自动喷淋系统开关;家中自动窗帘的操作原理,即将被用作自动遮阳系统……如今,他们自主设计的小型多品种农场自动化设备已使亩均动辄上万元的投入减少到两三千元左右。

“节省劳动成本的同时,产量也在不断提高。2020年我们种植的水稻亩产在600斤左右,到2024年亩产就达到了1000斤。”孙婉莹说。

谈及过去一年的收获,令孙婉莹倍感骄傲的是,她以新农人的身份登上了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的讲台分享经验。同时,在度小满邀请下,他们做了一场直播带货,三天就卖出了几十吨可生食南瓜,还收获了一大批顾客,这让她有了更大的信心。

“新的一年,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探索将继续推进。”孙婉莹笑着说。

像孙婉莹夫妇这样的新农人是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重要的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其中明确,“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等。

孙婉莹许下了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想要来乡村创业的小伙伴加入我们,推动我们心目中可持续农业、可持续乡村的建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