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号火箭首飞在即 蓝箭航天逐梦星辰
2025-03-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接第一版)

“我们有300多名技术人员,包括方案设计人员和仿真计算人员,仿真计算人员没日没夜地进行仿真计算,半年多的时间里基本所有人都没有周末和假期。”田耀四说。

最终,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在2023年7月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再次成功入轨,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为商业航天的高效、低成本发射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从首飞失利到拿下“世界首枚”的曲折,田耀四说,商业航天没有捷径,唯有耐心。“经过时间沉淀和不断修正,做时间的朋友。”

决心:“走中国商业航天最难的路”

不同于国内多数民营航天企业选择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路线,蓝箭航天自成立以来就坚定自研独立于传统航天系统的、适应商业市场的液氧甲烷火箭,实现所有关键零部件的全自主掌控。这也意味着,蓝箭航天选择了投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深、开发周期最长的技术路线,走中国商业航天最难的路。

田耀四向记者介绍,尽管固体火箭结构相对简单、技术相对成熟,但液体火箭在推力控制和效率等方面更具优势,是商业火箭发展的方向。液体火箭发动机又包括多种类型。相比传统的液氧煤油,液氧甲烷不仅价格更低,而且在发动机设计、性能和维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适合作为可复用火箭的燃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

“固体火箭与液体火箭虽然都是火箭,但其研发难度,并非一个量级。”田耀四说。

更难的路也意味着更多的坎坷。田耀四坦言,发射失利时,除了要面对技术上的攻坚克难,还往往有着来自包括公司内外部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声音和压力:这条路线是否正确?特别是在遥一失利后,这种压力到达顶峰。

虽然难,但团队内部从没有放弃。“选择液氧甲烷,技术难度大,但前景广阔。随着遥二遥三的成功,质疑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田耀四还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必须走自主的路——关键技术要自主掌握,关键产品要自主研制,关键过程要自主可控,关键设施要自主建设。

最近两年,蓝箭航天捷报频传,相继迎来朱雀二号遥二和遥三火箭、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火箭发射成功,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的试验箭百米级和十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试验也圆满成功,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心:“让火箭航班化运营成为可能”

具备入轨能力后,商业火箭下一步目标便是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和提升发射频率,火箭的可回收复用至关重要。2025年,蓝箭航天即将迎来朱雀三号可回收复用火箭首飞,田耀四对这次发射充满信心。“下一步,要把价格进一步‘打下来’,让低成本的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运营成为可能。”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当前全球商业航天迅速发展,SpaceX以其“星舰”火箭的突破性回收技术和高密度发射任务持续引领行业。此外,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竞争焦点,中国卫星互联网组网也取得重要进展。面对庞大的卫星星座计划,运载火箭的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以及卫星通信载荷技术的突破,成为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空天资源抢占的关键。

“可回收复用火箭是商业航天的未来。”田耀四说,SpaceX于2015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火箭垂直着陆,全面验证了火箭回收技术。从我国情况来看,《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

虽然起步较晚,发射能力和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但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国内火箭可回收复用的实现,已不遥远。”田耀四说。

信心来自积淀。田耀四透露,对于2025年的朱雀三号可回收复用火箭首飞,目前产品准备、发射场建设已基本完成,并进行了飞行实验,地面仿真也基本完成。“我们对这次发射充满信心。”

“目前,朱雀二号已步入稳定的商业运营阶段。如果朱雀三号2025年能首飞成功,将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里程碑,蓝箭航天有望继美国SpaceX之后,成为国内最先实现火箭回收、复用的企业,朱雀三号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力火箭,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田耀四说。

商业航天历经萌芽阶段,已逐渐成长为中国航天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众多商业航天企业都深怀航天报国情怀,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奋力实现属于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正如田耀四所说,放眼未来,蓝箭航天将以朱雀三号的研制发射为抓手,聚力推动原创性技术攻关和敏捷迭代,支撑国家一体化的航天科研生产能力体系建设,为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