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联精密:饮料瓶背后的“隐形冠军”
2025-03-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接第一版)

自此,一套吹瓶模具的价格从约大几十万元降至几万元。“我们把模具价格‘打下来’后,市面上才有了各种丰富多彩、不断推陈出新的饮料瓶产品。”姜晓平说。

如今,星联精密生产的吹瓶模具在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在高端饮料品牌中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

“尤其从2013年开始,企业重心更多向海外市场拓展,到2024年产品出口占比已近70%。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品牌都成为了我们的客户。”姜晓平说。

一线工人转型成了研发人员

与传统印象中的模具企业不同,走进星联精密恒温生产车间,一只只机械手臂有序“舞动”,而车间员工寥寥无几。在这里,一名员工可以轻松操控七八台设备,他们不再是传统的车间工人,而是化身为设备管理工程师。

“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生产一线人员不断减少,他们大多通过培训转型成了研发人员。”姜晓平说。企业发展近十年间的一组数据更能直观说明问题:2015年至今,公司员工总人数基本没有变化,但研发人员占比已由原先的10%扩大至近40%。

“没有研发,说得难听点就等同于没有订单。”姜晓平始终将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除了人才结构的变化外,公司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也下足血本,每年营收中近10%的资金都被拿来用作研发。“2024年,我们的研发资金投入超4000万元。”他说。

如今,星联精密建立了从瓶型开发设计到终端产品检测与测试的全流程研发体系,有效提高模具产品质量、提升制造精度、缩短研发制造周期,扩大了生产规模。

持续的自主研发结出了满满硕果: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500多项;先后参与了1项国际标准和1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且是其中4项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单位。

数字化改造让传统产业不再传统

车间内,“星联精密数字化工厂”大屏闪烁着各个模块的实时数据,已经成为了生产车间的智慧大脑;车间工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已化作数据集成在数据库中,由后台编程人员生成自动化程序,通过终端直接输送到生产设备,不再需要工人手动操作……如今,星联精密的数控化率已经达到95%以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事实上,越来越多员工能从生产一线中解放出来,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投身研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星联精密持续进行的数字化改造。然而,数字化转型对于星联精密而言意义绝不止于此。

早在2003年,星联精密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的长跑。在姜晓平看来,对于产品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模具企业,不论是其生产制造端还是客户市场端,要消除由模糊的场景、信息所带来的各种偏差与不确定性,数字化是必经之路,也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工程。

姜晓平说,数字化将模糊的语言转化为无缝对接的工程数据语言,这对于全球化产品而言,大大降低了售后的人力资源成本。

星联精密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跻身行业头部?姜晓平坦言,其核心秘诀在于公司的数字化水平走在了行业前列。“未来,我们在进一步专注主业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提高研发能力和数字服务能力,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姜晓平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